唐玄宗时期,王维曾担任太乐丞、河西节度使判官等职务。在李白、杜甫籍籍无名、努力求仕之时,王维早已是青春偶像、天之骄子、文坛新秀。
他的诗作清新淡雅,风格独特,且诗、书、画稳产高产。
后来李白、杜甫等闪亮登场之际,他的作品依旧丰产丰收,长盛不衰,文坛领袖地位无人撼动,许多经典被千古传诵。
如《山中送别》《送友》《少年行》《终南别业》等千古佳作,其中《终南别业》给后世留下诸多人生感悟与思考。
《终南别业》写作背景
《终南别业》约成诗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至天宝三年(744),即王维41岁至44岁之间。
彼时的王维以殿中侍御史的官员身份,从遥远的岭南出差归来,车马劳顿,甚是辛苦,于是便半归半隐辋川,以作短暂调理与休整。
王维曾在安史之乱中经历过大起大落、生死考验,体验过官场险恶、仕途艰险。
因此,他早已看破红尘,潜心修佛,加之当朝时局动荡、变幻无常,他便更加向往山水田园生活,《终南别业》便是诗人这一时期的上乘佳作。
《终南别业》解读鉴赏
(一)首联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终南:终南山;别业:别墅;中岁:中年;颇:很,十分;好:喜欢;道:佛、道、神、仙等美好之事;晚:晚年;陲:旁边,边界;家:作动词,安家,置家。
首联的意思是说:中年以后很喜欢修道养性,最近安家在终南山脚下,“道”点出了虚静闲适之情,暗指诗人转换心境,参透官场,无心留恋政治,归隐山林。
“陲”点出隐居位置,即终南山下辋川别业,山清水秀,田园寂静。在这里,诗人借南山景色烘托远离尘世、远离官场,涵盖清高之情。
诗人的别业原为宋之问的别墅,这里山川秀丽,土地肥沃,草木丰茂,犹如世外桃源,于是便购置下来。
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一文中写道:“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由此可见,终南别业令诗人非常沉醉,满足了他对山水的畅想。隐居于此,进可居庙堂之高,退可居江湖之远。
(二)颔联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兴:兴趣;每,表示独来独往状态之频繁;独,此处并非孤僻、孤寂之意,是指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胜事:快意之事;空,非“无”,为“仅仅”之意。
颔联的意思是说:兴致来临的时候,可以独自在山间闲庭信步,这样快意自在的感觉也只有自己才能感受到。
诗人喜欢欣赏美景,喜欢天人合一,喜欢独来独往,他认为无忧无虑、心无旁骛地欣赏大自然之美景,美哉壮哉,悠哉乐哉,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并陶醉其中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如果在欣赏美景的过程中,灵魂得到了洗礼,有所感悟,有所收获,也不必让别人知道或懂得,只要自己心领神会、自得其乐即可。“独”与“空”二字生动传神地表现出诗人不问世事、不求人知的隐者胸襟。
(三)颈联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行、到、坐、看均是动作,形象具体;水穷:水流的尽头;云起:风景。“处”与“时”二字巧妙地把时间与空间连为一体,透露出一种时空轮回的人生哲理。
颈联言简义丰,对仗工整,寓意深远,在不经意中,于轻描淡写与平铺直叙中,描摹出一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泼墨山水。
颈联的意思是说:行走到溪水穷尽之处,坐下来观看云雾升起的时刻。阮籍曾有穷途而哭,但王维却是随遇而安,不会因为山水穷尽而失落,也不会因为无路可走而沮丧。
面对困境,诗人瞭望云卷云舒,静观水起水落,相看两不厌。颈联是全诗的亮点,全然有上承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下启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意。
诗人适与意会,心随云飘,一切尽在可有可无之间。“青山原不动,浮云任去来”,俨然是一种豁达超然、境界高远、精神惬意、安然自在的处世态度。
(四)尾联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偶然:碰巧,不期而遇;值:碰到;叟:老翁,老者;无还期:没有一定的时间。
“偶然”承上启下,“偶”字可以理解为没有事先预定,不期而遇;“偶然”二字的运用,既起到了贯穿前后的作用,又给清幽高远的环境平添了一丝生活气息,诗人超然物外而又平易近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尾联的意思是说:在山林中偶遇一位老者,两人乐山乐水,志趣相投,相谈甚欢,在高谈阔论中竟然忘记了回家的时间。
尾联毫无景色描写,但是通过诗人一脉相承的诗意,无形中让读者眼前浮现出一幅在蓝天白云下,诗人与老人在苍松翠柏间谈天说地的图景。
尾联的自然质朴、平淡无奇,正好呼应了诗歌安闲恬适的主题。
王维诗作的特点
(一)由禅入诗,尽显超然豁达
禅有静虑、静心之意,指排除杂念、专注专一、心静如水、息虑凝神、佛我合一、宁静致远。
禅僧一般多隐居于山水之间,目的就是要真切领悟辽远、寂静、空旷、空灵的禅境,以追求个人心灵与自然山水的完美契合。
佛教在拨云见雾、讲解佛理时,经常会用自然山水作形象比喻,强调自然山水对人类心灵的净化作用。
禅僧在山水间坐禅长修,以期进入涅槃境地,而进入涅槃境也是王维的毕生追求。王维隐居辋川,这里风景绝佳、幽僻静谧,是远离喧嚣、打坐修身的世外桃源。
加之他已看破红尘,因此他心如止水的禅意心境与自然山水便能够无间契合,“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就是诗人禅意心境的真实写照。
王维的母亲受佛教影响极深,礼佛、信佛,王维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也深受佛教的影响,加之宦海沉浮、仕途艰难,在经历了命运多舛、跌宕起伏的坎坷人生之后,王维已看破红尘、看淡仕途。
对于黑暗的官场见怪不怪、冷眼旁观,一切都能拿得起放得下,不偏执、不气馁、不纠结、不郁闷,因此,他后期的诗歌中禅意越来越浓。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突出体现了诗人的禅意心境,也体现了诗人寄情山水、随遇而安、豁达乐观的思想情感。
从字面意思来看,大概是一路依水而行,随心而走,这表明诗人顺应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走走停停,不知不觉走到了水流的尽头,前面已无路可走。
一般人遭遇“水穷处”定会捶胸顿足,负能量爆棚,但王维不同,无路可走,那就不走,索性安静地坐下来,欣赏辽阔天空的云卷云舒。
他在看尽人世繁华之后,已修炼出强大、清灵、宁静的内心,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以一种云淡风轻的心态去看待生活、看待人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看似平平常常、简简单单,却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透露了超然的人生境界。
(二)诗中有画,寻找别样乐趣
王维精通书法、绘画、音律,身兼诗人、书法家、画家、宫廷大乐丞四重身份,因此,他具备书法家的气度、画家的慧眼、诗人的妙笔、音乐家的乐感,所以,在诗歌创作上的造诣极高。
他能从绘画等艺术创作的角度去观察景物、设计结构,并进行描述、烘托、渲染,因此,他的诗歌好比淡墨传神的山水画,即“诗中有画”。
而“诗中有画”这一特色在《终南别业》中也体现得尤为明显,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书写了他“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佛我合一、浑然天成的自然世界。
使读者与他产生共鸣,也使读者深刻感悟到了空灵、清幽的禅意与平淡悠远的闲适之情,使读者与作者共同达到了超然忘我的境界。
纵观《终南别业》,全诗平实朴素却极具功力,笔法潇洒又隐含哲理,把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是一篇诗情、画意、理趣兼备的佳作。
结语
经历过安史之乱的人生窘迫与大彻大悟之后,王维将真情实感完全熔铸于大自然的山水之中,创造出了一种清澈淡雅、宁静致远的诗歌意境,如千古名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看似平淡,其实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王维的一生启示我们:当人生走到无路可走时,当山穷水尽时,大可不必自怨自艾,更不用长吁短叹;可以安静地坐下来,欣赏白云翻滚,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情致,从另一个角度来感悟世界、感悟人生。
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王维这种超然豁达的境界给予我们诸多启发,也给予经常处于逆境中的我们前进的动力,他让我们明白,比海洋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辽阔的是人的心灵。
他让我们清楚,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战无不胜;他让我们懂得,无论遭遇什么样的挫折,都要不后退、不放弃。
总之,当人生遭遇低谷时,我们应该换一种心态、换一种思路,梳理好情绪,整装再出发,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有新的希望,也才会有别样的收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