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中国,从洛阳出发
从“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
许宏认为,“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其历史不可能无限制地上溯,只能上溯到二里头时期。二里头文化距今约有3700年。
考古学的梳理,可以把帝国时代的“中国”从秦汉开始上溯到王国时代,即广域王权国家时代,从西周、殷墟到二里岗和二里头,在这之前根本没有中心可言。
最初,整个东亚大陆是无中心的多元,玉石在那个时代可以代表中国文化,可以称为“玉石东亚”;从二里头开始是有中心的多元,青铜器开始部分地替代玉器,可称为“青铜中国”。到了秦汉之后,中国就是一体或一统化了。
许宏认为,二里头在中国历史上既不是最大的都邑,又不是最早的都邑,却是最重要的一座都邑。为什么?因为几千年的中国新石器时代进程相对缓慢,但从二里头开始,中国在历史上首次空前大提速,数百年之后,庞大的殷墟都邑出来了,而二里头就处于“金玉共振”的节点上。
二里头处于中华民族从多元到一体的节点上,从“满天星斗”转为“月明星稀”。最皎洁的“月亮”就指二里头,它开了中国文明的先河。
“一部中国诞生史,前面是各区域异彩纷呈,然后是逐鹿中原,直到出现二里头。二里头所在的洛阳盆地,在13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1500余年间有13个王朝建都于此,这在整个世界文明史上是非常罕见的,二里头就是最早的‘中国’。”许宏说。
二里头开启诸多“中国之最”
最早的城市干道网、最早的“紫禁城”、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大型四合院和多进院落宫室建筑、最早的大型官营作坊区、最早的青铜礼器群、最早的青铜兵器、最早的双轮车遗迹、最早的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二里头的“中国之最”的发掘与发现,许宏是最重要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如果说前辈考古人搭建了二里头的时间框架,那么许宏则主导“讲出了一个完整的早期中国的故事”。
许宏说,在二里头,各种制度都开了历史先河,二里头遗址发掘出土的东西,很多都是中国最早的。
比如,最近在5号基址发现的四进院落,晚期没有叠压,能够完整拍出院落全景。
“以前大家认为,独立四合院式的建筑结构简单,时间应该较早,多重院落的建筑时代要更晚,没想到更复杂的建筑出现时间更早。”许宏说,首次在宫殿区发现贵族墓,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可谓国宝级文物,在中国二里头夏都博物馆建成之后,他希望这些重要的文物全部回到洛阳。
而二里头的作坊区,可算得上中国最早的高科技产业基地,这里制作的兵器和礼器都是高精尖的,而且其他地方无权制作,也没能力制作,而是把原材料运送到二里头。所以,二里头官营作坊就相当于当时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多学科综合研究表明,在公元前1800年至前公元前1500年前后,二里头都邑的气候温暖湿润,二里头人在土壤肥沃、临伊洛河的阶地上营建居住地,人口最多时有2万多人。当时人的健康状况似乎较好,可能存在人口流动的现象。二里头都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型移民城市。
在洛阳建都史上,一半时间没有城墙
身为辽宁人、考古学博士,却在洛阳一个小村子里工作20年,许宏把二里头当成了他建功立业的一块热土。他说:“当时有人问我,在这憋屈不憋屈?我回答,全国几千人在考古工地上从事田野考古,但有几个人能在二里头这样的都邑来主持发掘?这是我的幸运!”
在田野考古的同时,许宏抽时间着书立说。《最早的中国》《何以中国》《大都无城》——“二里头考古三部曲”抓住了普通读者的兴趣点,又融入了他多年的考古心得和读书体会,深受读者欢迎。
在《大都无城》这本书里,许宏认为,洛阳其实不止有五都,还可能有六都、七都。在当今的老城区和瀍河回族区的地下,还埋藏着西周洛邑遗址;偃师韩旗城址,有可能是东周成周遗址。
通过研究,许宏认为,在洛阳建城史上,差不多有一半时间的都城是没有外郭墙的。这种“大都无城”现象,其实是大国在政治上高度自信的体现。
当听众问他二里头到底姓夏还是姓商时,许宏坦言,目前还没有找到考古学铁证。夏朝仅见于东周至汉代人的追述,殷商有了甲骨文,但是二里头目前还没有发现像甲骨文那样可以自证其族属和王朝归属的文书类证据。他希望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会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来解开这些谜。